一、連梁和框架梁的區別是什麼?
連梁是指兩端與剪力牆相連且跨高比小於5的梁(具體條文詳見“高規”第7.1.8條);框架梁是指兩端與框架柱相連的梁,或者兩端與剪力牆相連但跨高比不小於5的梁。
兩者相同之處在於:一方面從概念設計的角度來說,在抗震時都希望首先在框架梁或連梁上出現塑性鉸而不是在框架柱或剪力牆上,即所謂“強柱弱梁”或“強牆弱連梁”;另一方面從構造的角度來說,兩者都必須滿足抗震的構造要求,具體說來框架梁和連梁的縱向鋼筋(包括梁底和梁頂的鋼筋)在錨入支座時都必須滿足抗震的錨固長度的要求,對應於相同的抗震等級框架梁和連梁箍筋的直徑和加密區間距的要求是一樣的。
兩者不相同之處在於,在抗震設計時,允許連梁的剛度有大幅度的降低,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以讓其退出工作,但是框架梁的剛度只允許有限度的降低,且不允許其退出工作,所以規範規定次梁是不宜搭在連梁上的,但是次梁是可以搭在框架梁上的。一般說來連梁的跨高比較小(小於5),以傳遞剪力為主,所以規範對連梁在構造上作了一些與框架梁不同的規定,一是要求連梁的箍筋是全長加密而框架梁可以分為加密區和非加密區,二是對連梁的腰筋作了明確的規定即“牆體水準分佈鋼筋應作為連梁的腰筋在連梁範圍內拉通連續配置;當連梁截面高度大於700mm時,其兩側面沿梁高範圍設置的縱向構造鋼筋(腰筋)的直徑不應小於10mm,間距不應大於200mm;對跨高比不大於2.5的連梁,梁兩側的縱向構造鋼筋(腰筋)的面積配筋率不應小於0.3%”且將其納入了強條的規定,而框架梁的腰筋只要滿足“當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時,在梁的兩個側面應沿高度配置縱向構造鋼筋,每側縱向構造鋼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鋼筋及架立鋼筋)的截面面積不應小於腹板截面面積bhw的0.1%,且其間距不宜大於200mm。” 且不是強條的規定。
在施工圖審查的過程中發現設計人常犯的錯誤有:一是把兩端與剪力牆相連且跨高比小於5的梁編成了框架梁,而且箍筋有加密區和非加密區,或把跨高比不小於5的梁編成了連梁;二是在連梁的配筋表中不區分連梁的高度和跨高比而籠統的在說明中交待一句“連梁腰筋同剪力牆的水準鋼筋”,這時如果連梁中有梁高大於700mm或跨高比不大於2.5而剪力牆牆身配筋率小於0.3%或水準分佈筋的直徑不大於8mm時,容易違反“高規”第7.2.26條的規定,而且該條還是強條,這應引起設計人的注意。
二、框架梁和次梁有什麼不同?
一般情況下,次梁是指兩端搭在框架梁上的梁。這類梁是沒有抗震要求的,因此在構造上它與框架梁有以下不同,現以國標圖集”03g101-1”為例加以說明:
(1)次梁梁頂鋼筋在支座的錨固長度為受拉錨固長度la,而框架梁的梁頂鋼筋在支座的錨固長度為抗震錨固長度laE。
(2)次梁梁底鋼筋在支座的錨固長度一般情況下為12d,而框架梁的梁底鋼筋在支座的錨固長度為抗震錨固長度laE。
(3)次梁的箍筋沒有最小直徑的要求、沒有加密區和非加密區的要求,只需滿足計算要求即可。而框架梁根據不同的抗震等級對箍筋的直徑和間距有不同的要求,不但要滿足計算要求,還要滿足構造要求。
(4)在平面標記法中,框架梁的編號為KL,次梁的編號為L。
在實際的施工圖中,設計人員容易犯的錯誤主要有以下兩類:一是在次梁的平法表示中,對箍筋按加密區和非加密區來表示,如φ8#100/200等。二是當次梁為單跨簡支梁時,支座的負筋數量往往不滿足“混凝土規範”第10.2.6條的規定(第10.2.6條當梁端實際受到部分約束但按簡支計算時,應在支座區上部設置縱向構造鋼筋,其截面面積不應小於梁跨中下部縱向受力鋼筋計算所需截面面積的四分之一,且不應少於兩根)。
三、基礎拉梁與次梁的區別有哪些?
基礎拉梁是指兩端與承台或獨立柱基相連的梁,與次梁相同之處在于基礎拉梁也是沒有抗震要求的、基礎拉梁的梁頂鋼筋在支座的錨固長度也為受拉錨固長度la、基礎拉梁的箍筋也沒有加密區和非加密區的要求。與次梁不同之處在于基礎拉梁的梁底鋼筋也必須滿足受拉錨固長度la的要求、基礎拉梁的寬度不應小於250mm、基礎拉梁除按計算要求確定外梁內上下縱向鋼筋直徑不應小於12mm且不應少於2根(詳見“地基規範”第8.5.20條)、箍筋不少於Φ6@200(詳見《全國民用建築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結構篇》第3.12.1-9條)
在實際的施工圖中,設計人員容易犯的錯誤主要是將基礎拉梁簡單套用框架梁的平法表示,編號為JKL,對箍筋按加密區和非加密區來表示,如φ8#100/200等。而現有的國標平法圖集中並沒有專門針對基礎拉梁的構造,如果設計人員想借用平法圖集的話,將基礎拉梁編號為JL較為合適,同時應在說明中注明JL的配筋構造應按“03G101-1”中次梁(非框架梁)的配筋構造執行,同時梁底鋼筋錨入支座的長度必須滿足受拉錨固長度la的要求。
四、框架柱與獨立柱的區別:
從澆築混凝土的順序來看 要是在砌牆前澆築的柱子是框架柱 在砌牆之後澆築的柱子是獨立柱(構造柱)當然也可從用途上分,框架柱主要張承受豎向荷載的 而獨立柱主要是連接牆體起抗剪作用 (在地震中表現最為明顯)。
五、構造柱和普通柱子什麼區別?
構造柱不參與結構計算。一般做法是先砌牆後澆柱。其縱筋及箍筋只需構造配置,不需要滿足最小配筋率。而普通柱其縱筋及箍筋需根據計算配置,且不得小於最小配筋率。
六、工地為什麼要打樁?
房屋即地面以上的建築群,必須要有一個牢固的基礎.如不經處理基礎產生的不均勻沉降,輕則造成房屋裂縫開口,重則造成房屋倒塌.為了保證房屋的安全,地基必須經專業勘察部門勘察,根據上部荷載設計採用何種基礎.樓層高的採用深基礎處理,象打粧挖樁到深部持力層,或挖到房屋的地下室負標高再打樁(水泥樁,振沖粧)到持力層,樓層低的就直接大開挖或 振沖碎石粧(提前液化基礎抗地震效果好),以消除地基的不均勻沉降,滿足上部建築的承載要求。
簡單地說就是:當地基淺層土質較差,持力土層埋藏較深時,需要採用深基礎才能滿足結構物對地基強度、變形和穩定性要求時,就用樁基礎,即打樁。反之則用明挖擴大基礎
七、為什麼鋼筋要進行搭接?
一般來說,搭接比焊接或者機械連接的成本更低,施工更快,所以只要允許搭接的地方通常都用鋼筋搭接。
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過程中為了保證鋼筋受力的連續性和力的可靠傳遞。
鋼筋生產企業為了運輸方便,除了盤條鋼筋外其他的鋼筋都是6m或9m一根供貨。盤條鋼筋可以很大長度供貨,但是現場的二次運輸也有長度限制,很難想像將80米長的鋼筋從地面運送到20樓。所以在工程中不可避免有搭接或者焊接的地方。
八、塔吊是如何一步一步升起來的?
塔吊的上部(橫樑部分以下的位置)有一個比主體部分寬一點的鐵架,塔吊的上部是與這個寬鐵加相連接的,外側的寬鐵架與主體鐵架的四角設有滑道,外面的寬鐵架可以在主體鐵架上移動,當塔吊在加節的時候,用千斤頂將上面的部分向上頂起,頂到有一節鐵架的高度,然後把事先吊上來的一個架節從外面大的鐵架框移到中間分離開的位置上,並把這節與下面的主體鐵架固定好,這時塔吊就上升了一個節的高度,下次接節時,外面的寬鐵架還可以在這個節繼續向上滑動,這樣一個塔吊就一點一點升起來了。外面的寬鐵架比一節鐵架要長一些。這樣才能進行加節。拆架時與此相反。
塔吊加節多數是在夜間進行,為的是不誤工,所以很少有人看到,只是感覺他一天一天在升高,確不知道是怎麼升起來的。把下圖放大後,上部那比較寬一點的結構,就是用來加節的,那個能移動的部分。
九、為什麼有的工地用懸挑式腳手架有的工地用落地式腳手架?
1、假如工程很著急室外回填或者零米以下結構驗收,那麼落地腳手架搭設高度為地下室高度和一層高度之和,從1層頂即2層結構面開始搭設懸挑架,架體高18m(其中已經考慮女兒牆高度和護身欄杆高度),這樣的好處就是落地架拆除後並經驗收後可以直接進行地下室外牆防水和室外回填等步驟,但缺點同樣很明顯,大量的懸挑梁(一般為16#工字鋼或槽鋼)一次性投入,還有鋼絲繩、U型拉環的一次性投入,其餘還有人工費的增加和工期的一定拖延。
2、如果不著急回填的話,建議一次性搭設到頂,總高不過30m,單立杆雙排腳手架完全可以實現,可以加快工期,節省勞動力,但是缺點就是鋼管扣件投入量過大,使用週期長。
十、安全玻璃是什麼玻璃?主要用在哪裡呢?
一類經劇烈振動或撞擊不破碎,即使破碎也不易傷人的玻璃。包括鋼化玻璃、夾層玻璃等。用於汽車、飛機和特種建築物的門窗等。
(一) 7層及7層以上建築物外開窗。
(二)面積大於1.5m2的窗玻璃或玻璃底邊(玻璃在框架中裝配完畢,玻璃的透光部分與玻璃安裝材料覆蓋的不透光部分的分界線)離最終裝修面小於500mm的落地窗。
(三)幕牆(全玻幕除外)。
(四)傾斜裝配窗、各類天棚(含天窗、採光頂)、吊頂。
(五)觀光電梯及其外護圍。
(六)室內隔斷、屏風。
(七)樓梯、陽臺、平臺走廊的攔板和中庭內護欄板。
(八)用於承受行人行走的地面板。
(九)公共建築物的出入口、門廳等部位(包括1、門玻璃2、安裝在門上方的玻璃 3、安裝在門兩側的玻璃,其靠近門道開口的豎直邊與門道開口的距離小於300mm )。
(十)易遭受撞擊、衝擊而造成人體傷害的其他部位。
十一、這混凝土的C30代表什麼了?
表示立方體抗壓強度標準值為30MPa的混凝土。
混凝土的強度等級按照立方體抗壓強度等級標準值劃分。混凝土的強度等級採用符合號C與立方體抗壓強度標準值fcu,k表示,計量單位為MPa。立方體抗壓強度標準值是指按標準方法製作、養護的邊長為150mm的立方體試件在28天齡期,用標準試驗方法測得的具有95%保證率的抗壓強度。普通混凝土強度等級分為C7.5、C10、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共十二個等級。
十二、一級鋼筋有沒可能是帶肋鋼筋呢?而二級鋼筋可能是光圓鋼筋嗎?一級鋼、二級鋼、三級鋼、四級鋼是如何分類的?
鋼筋種類很多,通常按化學成分、生產工藝、軋製外形、供應形式、直徑大小,以及在結構中的用途進行分類:
(一)按軋製外形分
(1)光面鋼筋:I級鋼筋(Q235鋼鋼筋)均軋製為光面圓形截面,供應形式有盤圓,直徑不大於10mm,長度為6m~12m。
(2)帶肋鋼筋:有螺旋形、人字形和月牙形三種,一般Ⅱ、Ⅲ級鋼筋軋製成人字形,Ⅳ級鋼筋軋製成螺旋形及月牙形。
(3)鋼線(分低碳鋼絲和碳素鋼絲兩種)及鋼絞線。
(4)冷軋扭鋼筋:經冷軋並冷扭成型。
(二)按直徑大小分
鋼絲(直徑3~5mm)、細鋼筋(直徑6~10mm)、粗鋼筋(直徑大於22mm)。
(三)按力學性能分
Ⅰ級鋼筋(235/370級);Ⅱ級鋼筋(335/510級);Ⅲ級鋼筋(370/570)和Ⅳ級鋼筋(540/835)
(四) 按生產工藝分
熱軋、冷軋、冷拉的鋼筋,還有以Ⅳ級鋼筋經熱處理而成的熱處理鋼筋,強度比前者更高。
(五)按在結構中的作用分:
受壓鋼筋、受拉鋼筋、架立鋼筋、分佈鋼筋、箍筋等
配置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按其作用可分為下列幾種:
1.受力筋——承受拉、壓應力的鋼筋。
2.箍筋——承受一部分斜拉應力,並固定受力筋的位置,多用於梁和柱內。
3.架立筋——用以固定梁內鋼箍的位置,構成梁內的鋼筋骨架。
4.分佈筋——用於屋面板、樓板內,與板的受力筋垂直佈置,將承受的重量均勻地傳給受力筋,並固定受力筋的位置,以及抵抗熱脹冷縮所引起的溫度變形。
5.其它——因構件構造要求或施工安裝需要而配置的構造筋。如腰筋、預埋錨固筋、環等。
外表看上去一樣,二級鋼和三級鋼有什麼區別呢?
在建築行業中,Ⅱ級鋼筋和Ⅲ級鋼筋是過去(舊標準)的叫法,新標準中Ⅱ級鋼筋改稱HRB335級鋼筋,Ⅲ級鋼筋改稱HRB400級鋼筋。
簡單的說,這兩種鋼筋的相同點是:都屬於普通低合金熱軋鋼筋;都屬於帶肋鋼筋(即通常說的螺紋鋼筋);都可以用於普通鋼筋混凝土結構工程中。
不同點主要是:1.鋼種不同,(化學成份不同)。HRB335級鋼筋是20MnSi(20錳矽);HRB400級鋼筋是20MnSiV或20MnSiNb或20MnTi等;2.強度不同,HRB335級鋼筋的抗拉、抗壓設計強度是300MPa,HRB400級鋼筋的抗拉、抗壓設計強度是360MPa。3.由於鋼筋的化學成份和極限強度的不同,因此在韌性、冷彎、抗疲勞等性能方面也有不同。
兩種鋼筋的理論重量,在公稱直徑和長度都相等的情況下是一樣的。
兩種鋼筋在混凝土中對錨固長度的要求是不一樣的。鋼筋的錨固長度與鋼筋的抗拉強度、混凝土的抗拉強度及鋼筋的外形有關。告訴你一個公式:在混凝土中受拉鋼筋的錨固長度L=a×(f1/f2)×d。式中f1為鋼筋的抗拉設計強度;f2為混凝土的抗拉設計強度;a為鋼筋外形係數,光面鋼筋取0.16,帶肋鋼筋取0.14;d為鋼筋的公稱直徑。另外,當鋼筋為HRB335級和HRB400級其直徑大於25mm時,錨固長度應再乘1.1的修正係數。在地震區還應根據抗震等級再乘一個大於1的係數。
混凝土中受壓鋼筋的錨固長度為受拉鋼筋錨固長度的0.7倍。
關於鋼筋標號,不是有經驗的專業人員,在外表上不好區分,尤其是鋼號較為接近的,如14與16,6與8,20與22,原因是廠家不同,所生產的鋼筋帶肋大小不整齊,容易造成視覺混淆,最好還是以鋼號區分,再就是卡尺控制,有些地區的鋼筋仍在執行老標準,即235為二級鋼,開頭鋼號為2,335為三級鋼,開頭為3等。
十三、腳手架和踢腳板為什麼要刷成黃色和黑色的呢?為什麼不刷成紅色的呢?
(一).安全色包括四種顏色即紅色,黃色,藍色,綠色.
1.安全色的含義及用途
紅色表示禁止,停止意思.禁止,停止和有危險的器件設備或環境塗以紅色的標記.如禁止標誌,交通禁令標誌,消防設備.
黃色表示注意,警告的意思.需警告人們注意的器件,設備或環境塗以黃色標記.如警告標誌,交通警告標誌.交通禁令標誌,消防設備.
藍色表示指令,必須遵守的意思.如指令標誌必須佩帶個人防護用具,交通知識標誌等.
綠色表示通行,安全和提供資訊的意思.可以通行或安全情況塗以綠色標記.如表示通行,機器,啟動按鈕,安全信號旗等.
2.對比色
對比色有黑白兩種顏色,黃色安全色的對比色為黑色.紅,藍,綠安全色的對比色均為白色.而黑,比兩色互為對比色.
黑色用於安全標誌的文字,圖形符號,警告標誌的集合圖形和公共資訊標誌.
白色則作為安全標誌中紅,藍,綠色安全色的背景色,也可用于安全標誌的文字和圖形符號及秘密頻道,交通的標線及鐵路月臺上的安全線等。
紅色與白色相間的條紋比單獨使用紅色更加醒目,表示禁止通行,禁止跨越等,用於公路交通等方面的防護欄及隔離墩.
黃色與黑色相間的條紋比單獨使用黃色更為醒目,表示要特別注意.用於起重釣鉤,剪板機壓緊裝置,衝床滑塊等.
藍色與白色相間的條紋比單獨使用藍色醒目,用於指示方向,多為交通指導性導向標.
(二).安全線的使用
工礦企業中用以劃分安全區域與危險區域 的分界線.廠房內秘密頻道的表示線,鐵路月臺上的安全線都是常見的安全線.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安全線使用白色,寬度不小於60mm.在生產過程中,有了安全線的標示,我們就能區分安全區域和危險區域,有利於我們對安全區域和危險區域的認識和判斷.
(三).安全標誌
安全標誌是由安全色,幾何圖形和圖形符號構成,用以表達特定的安全資訊.使用安全標誌的目的是提醒人們注意不安全的因素,防止事故的發生,起到保障安全的的作用.當然,安全標誌本身不能消除任何危險,也不能取代預防事故的相應設施.
1.安全標誌類型
安全標誌分為景致標誌,警告標誌,指令標誌和提示標誌四大類型.
2.安全標誌的含義
禁止標誌的含義四禁止人們不 安全行為的圖形標誌.其基本形式為帶斜杠的圓形框.圓環和斜杠為紅色,圖形符號為黑色.襯底為白色.
警告標誌的含義是提醒人們對周圍環境引起注意,以避免可能發生危險的圖形標誌.其基本形式是正三角形邊框.三角形邊框及圖形為黑色,襯底為黃色.
指令標誌的含義是強制人們必須做出某種動作或採用防範做事的圖形標誌.其基本形式是圓形邊框.圖形符號為白色,襯底為蘭色.
提示標誌的含義是向人們提供某種資訊的圖形標誌.其基本型式是正方形邊框.圖形符號為白色,襯底為綠色.
十四、底板卷材防水分外防外貼法和外防內貼法?什麼叫“外防外貼法”?什麼叫“外防內貼法”?
地下工程卷材的鋪貼方法,按其保護牆施工先後順序及卷材鋪設位置,可分為“外防外貼法”和“外防內貼法”兩種,施工時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
外防外貼法是先在墊層上鋪貼底層卷材,四周留出接頭,待底板混凝土和立面混凝土澆築完畢,將立面卷材防水層直接鋪設在防水結構的外牆外表面。
“外防外貼法”具體施工順序如下:
①澆築防水結構底板混凝土墊層,在墊層上抹1∶3水泥砂漿找平層,抹平壓光。
②然後在底板墊層上砌永久性保護牆,保護牆的高度為B+(200~500mm)(B為底板厚度),牆下平鋪油氈條一層。
③在永久性保護牆上砌臨時性保護牆,保護牆的高度為150×(油氈層數+1)。臨時性保護牆應用石灰砂漿砌築。
④在永久性保護牆上和墊層上抹1∶3水泥砂漿找平層,轉角要抹成圓弧形。在臨時性保護牆上抹石灰砂漿做找平層,並刷石灰漿。若用範本代替臨時性保護牆,應在其上塗刷隔離劑。
⑤保護牆找平層基本乾燥後,滿塗冷底子油一道,但臨時性保護牆不塗冷底子油。
⑥ 在墊層及永久性保護牆在鋪貼卷材防水層,轉角處加貼卷材附加層,鋪貼時應先底面、後立面,四周接頭甩槎部位應交叉搭接,並貼於保護牆上,從墊層折向立面的卷材永久性保護牆的接觸部位,應用膠結材料緊密貼嚴,與臨時性保護牆(或圍護結構範本接觸部位)應分層臨時固定在該牆(或範本)上。
⑦油氈鋪貼完畢,在底板墊層和永久性保護牆卷材面上抹熱瀝青或瑪碲脂,並趁熱撒上乾淨的熱砂,冷卻後在墊層,永久性保護牆和臨時性保護牆上抹1∶3水泥砂漿,作為卷材防水層的保護層。
⑧澆築防水結構的混凝土底板和牆身混凝土時,保護牆作為牆體外側的範本。
⑨防水結構混凝土澆築完工並檢查驗收後,拆除臨時保護牆,清理出甩槎接頭的卷材,如有破損應進行修補後,再依次分層鋪貼防水結構外表面的防水卷材。此處卷材可錯槎接縫,上層卷材蓋過下層卷材不應小於150mm,接縫處加蓋條。
⑩卷材防水層鋪貼完畢,立即進行滲漏檢驗,有滲漏立即修補,無滲漏時砌永久性保護牆,永久性保護牆每隔5~6m及轉角處應留縫,縫寬不小於20mm,縫內用油氈或瀝青麻絲填塞。保護牆與卷材防水層之間縫隙,隨砌磚隨用1∶3水泥砂漿填滿。
保護牆施工完畢,隨即回填土。
“外防內貼法”是地下工程卷材鋪貼的方法之一。“外防內貼法”是先澆築混凝土墊導,在墊層上將永久性保護牆全部砌好,抹水泥砂漿找平層,將卷材防水層直接鋪貼在墊層和永久性保護牆上的一種卷材施工方法。
“外防內貼法”施工工順序如下:
①做混凝土填層,如保護牆較高,可採取加大永久性保護牆下墊層厚度的做法,必要時可配置加強鋼筋。
②在混凝土墊層上砌永久性保護牆,保護牆厚度採用一磚牆,其下幹鋪油氈一層。
③保護牆砌好後,在墊層和保護牆表面抹1∶3水泥砂漿找平層,陰陽角處應抹成鈍角或圓角。
④找平層乾燥後,刷冷底子油1~2遍,冷底子油乾燥後,將卷材防水層直接鋪貼在保護牆和墊層上,鋪貼卷材防水層時應先鋪立面,後鋪平面。鋪貼立面時,應先轉角,後大面。
⑤卷材防水層鋪貼完畢,及時做好保護層,平面上可澆一層30~50mm的細石混凝土或抹一層1∶3水泥砂漿,立面保護層可在卷材表面一道瀝青膠結料,趁熱撒一層熱砂,冷卻後再在其表面抹一層1∶3水泥砂漿保護層,並搓成麻面,以利於與混凝土牆體的黏結。
⑥澆築防水結構的底板和牆體混凝土。
⑦回填土。
十五、短肢剪力牆、異形柱、壁式框架三者有何區別?
要想瞭解第一個和第三個的區別,必須先瞭解剪力牆的分類。
1。根據整體性係數來區別剪力牆的種類。
a>=10, In/I<=kesi,為整體小開口牆,它的整體性很強,截面應變符合平截面假定,牆肢不出現反彎點,變形以彎曲型為主;
a<10, In/I<=kesi,為聯肢牆,它的整體性不很強,牆肢不出現和很少出現反彎點,變形仍以彎曲型為主;
a>=10, In/I>kesi,為壁式框架,它的整體性雖然很強,但在多數樓層的牆肢出現反彎點,變形以剪切型為主,受力性能接近於框架。
《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徵求意見稿)指出:短肢剪力牆是指牆肢截面高度與厚度之比為5-8的剪力牆,牆厚不小於200mm。
2。中間第二名詞與其它兩個不屬於同一類。異形柱是指具有不規則截面的柱。如L形,T形柱等等,不同於常見的矩形、方形和圓形截面的柱。這些柱多數在受力性能不及常見截面柱的合理,但是與建築使用功能以及美學結合的較好。所以現在應用越來越普遍。
3。異形柱的設計要比常見截面的柱設計要複雜一些。例如偏壓構件,矩形截面的受壓區總是矩形,內力臂較大,而對於異性柱,受壓區圖形通常比較複雜,可能三角形,也可能是多邊形,手算和分析起來比較費勁,比如如何大小偏壓的界限,極限承載力如何計算?難度大於一般截面柱。
其次,對於受壓呈多邊形分佈的截面,壓區邊緣混凝土應力過於集中,一旦達到受壓強度,破壞區域往內滲透得過快,不利於外邊緣的混凝土纖維經歷下降段,從而影響整個截面和構件的延性問題。對於有抗震要求的構件,在規範不建議採用異形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