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歷代俄羅斯的皇宮,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占地28公頃,宮殿城牆全長2235m,城牆高度高達19m,最大厚度達6m,城門20座,西牆根是占地7公頃的紅場,莫斯科和沾著克里姆林宮的南牆根喊和紅場南面穿成而過。克里姆林宮那高大堅固的圍牆和鐘樓、金頂的教堂、古老的閣樓和宮殿,聳立在莫斯科河畔的博羅維茨基山崗上,構成了一組無比美麗而雄偉的藝術建築群。
克里姆林宮是俄羅斯的標誌和象徵,從11世紀和12世紀之交,當俄羅斯的先民們走出森林走向東歐平原時,他們發現自己面臨的不僅僅是荒野上狼蟲虎豹的襲擾還要防備身邊強悍的異民族的入侵,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財產、妻女,他們被迫要使自己武裝起來,建造起易守難攻的堡壘,俄羅斯民族奏博羅維茨基山崗上建起一個斯拉夫居民點,這便是克里姆林宮的雛形。它始於1156年由羅斯托夫所建,12世紀上葉,多爾戈魯基大公在此處的低丘上修築一個木結構的城堡-克里姆林宮,莫斯科就是以這個城堡為核心逐步發展起來的。
到了14世紀中期,有錢袋之稱的伊凡一世,從弗拉基米爾遷都莫斯科,創造了一個和平繁榮的小社會,伊凡一世對周圍的邦國貸款,以及對貧困者大方慷慨,因此獲的了卡莉塔(錢包)的外號,他於1320年代晚期到1330年代早期用橡樹原木重新壘建克里姆林宮,建築用石灰石建造,裝飾以複雜精美的雕刻,每座建築的頂部還有特徵性的圓拱,使克里姆林宮快速成為莫斯科公國的中心,伊凡一世還從弗拉基米爾請來東主教到莫斯科著手進行教堂的改造,莫斯科原本有一座12世紀末建立的木構造教堂,伊凡一世在莫斯科用石頭建造了烏斯平斯基大教堂,把作為俄羅斯統一象徵的弗拉基米爾主教府也遷至莫斯科,利用了宗教的權威,他將莫斯科打造成俄羅斯的政治及宗教中心。
到了15世紀中期,伊凡三世當政時,是俄羅斯最輝煌的時候,他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決定打造「俄羅斯羅馬」,讓莫斯科成為歐洲第一流的都市,於是他邀請當時最著名的義大利建築師馬可魯夫和皮埃特羅兩人主持設計建造克里姆林宮,把當時最流行時尚、最人性化的文藝復興建築風格帶到俄羅斯,伊凡三世首先想讓克里姆林宮變的堅不可摧,把最早的白宮牆改用為紅磚,宮牆上也建起了高高的塔樓,而1478年由義大利建築師亞里斯多德.菲奧拉凡蒂設計的聖母升天大教堂也最終建成。它發端於12世紀俄羅斯建築的偉大創造聞名於世的無色人工寶石建築結構-白石教堂,設計手法及內部構造揉合了俄羅斯與義大利的風格,為標榜正統,它基本上按照12世紀弗拉基米爾城的聖母安息教堂式樣建造,裡面有一排排的聖母和天使像,寶石的光輝映照在漆金柱上,頂上有5個俄羅斯式的洋蔥形穹窿,結構較輕,空間更開闊,聖母升天大教堂坐落在克里姆林宮廣場中央,是這裡最古老的教堂,以後一直被作為俄羅斯國家教堂,重要法令在此頒布,大公和沙皇在這登基加冕,堂內至今尚存伊凡大帝的木雕寶座等珍貴文物,現今是克里姆林宮博物館之一。
伊凡三世持續下令將聖母領報大教堂進行重建,1475年由義大利建築師菲奧拉凡提主持修建,他的設計納入了俄羅斯拜占庭風個的某些特色,特別是巨大中央小圓頂和角落的小圓頂,同時他還引進了不少結構上的創新,石灰石的外觀反映出平面圖上等邊開間的完美比例,而內部則用圓柱取代笨重的墩柱,比過去任何一座莫斯科教堂更為輕盈寬敞,以後許多重要加冕典禮在聖母升天教堂,而皇族的洗禮與婚禮則在天使報喜堂舉行,從1487年起伊凡三世開始為自己建造大皇宮,大皇宮竣工於1491年,後來改名為多稜宮,多稜宮位於教堂廣場西側,適度的比例使多稜宮簡潔優美,正面鑲嵌了削成四面體的白石,多稜宮是稜形主力面,有9個低矮的十字穹窿金色圓頂,500多m2的節日廳四壁都鑲嵌精美壁畫,宮牆由多稜白石砌成。
1547年莫斯科大火,當時的伊凡四世決定重建克里姆林宮以此重振帝國神威、凝聚民心,今天為許多人喜愛的瓦西里大教堂就是伊凡四世1553年修建的,由俄羅斯建築師巴爾馬和波斯特尼克主持修建,這座教堂中間是一個帶有大尖頂的教堂冠,8個帶有不同色彩和花紋的小圓頂錯落有致地分布它的周圍,還配上9個金色洋蔥頭狀的教堂頂,尤為別緻,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為俄羅斯東正教堂,充分顯示了16世紀俄羅斯民間建築藝術的風采,在高高的底座上,聳立哲8個色彩艷麗形體豐富的塔樓,中心塔從地基到塔尖高47.5m,鼓形圓頂金光燦燦,稜形柱體塔身層刻有深龕,下層是一圈高高的長圓形的窗子,8個塔樓的正面均朝向中心教堂內的迴廊,因此,從任何一個門進去,都可遍覽教堂內全貌,教堂外面四周全部有走廊和樓梯環繞,在教堂內部幾乎所有過道和小教堂門窗邊空牆都繪有16~17世紀的壁畫。
從建築規模上看,瓦西里大教堂在世界教堂建築中是排不上號的,它算不上雄偉,期內室顯得有些簡陋和狹小,但它的獨特與美麗,卻是讓人們為它傾倒,建築師在教堂的外形上如此揮灑才情,奉上一座世間獨一無二的璀璨珍寶或許是想引發人們對美好天國的憧憬,但現在也已成為愛美世俗中人來觀賞的藝術品.